热门专题 》 开发商: 万科 金地 碧桂园 雅居乐 招商 恒大 融创 新城 首开 复地 金科 万达 绿城 融侨 金辉 荣盛 合景泰富 中海 首创 华侨城 绿地 合生 中铁 海尔 保利 宝龙 龙湖 沿海 华润 合正 金融街 星河湾 世茂房 中粮 朗诗 富力 苏宁环球 远洋 卓越房 中航 中信 华远 星河 代理商: 世联 伟业 亚豪 天启开启 天地行 中广信 易居 同致行 中原 德思勤 高策 大家 怡高 思源 尺度 同策 合富 世家 策源 新聚仁 金网络 阿特金斯 新景祥 新联康 嘉联 华燕 中房信 广告商: 风火 红鹤 蓝色 黑弧奥美 青铜骑士 博思堂 相互 及时 尚美佳 世纪 优点 主观 和声 同路 万有 策达 BOB尽致 博加 商业公司: 戴德 豪斯 仲量 汉博 麦肯锡 世邦 波士顿 埃森哲 高力 高纬 德勤 森拓普 翰威特 普华 美世 达沃斯 九州 绿维 华夏

当前位置:房产社房地产知识物业管理物业管理论文培训研究发展中心建设史略 正文

培训研究发展中心建设史略

时间:02-01 17:53:01 浏览:6703来源:http://www.fangchanshe.com  物业管理论文

北京中天如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业务指导本部“培训研究发展中心”的建成交用,是公司打造品牌、提高技术含量、普及行业教育的一件大事。“中心”建设以来,引起业界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香港“凤凰”电视台对公司董事长李禾和参与“中心”规划建设的侯智龙、关波、温宝云、杨雷等人进行了多次采访。并分别于2006年11月4日在第191期《财智人生》以及2007年8月19日第436期《商旅冲动》栏目中进行了滚动式播放。北京电视台也于2007年10月6日以“教育立企”为题对公司的研修体系,特别是对“研发中心”进行了全面报道。此外,新浪网、凤凰网站等互联网站也进行了为期多日的网络报道。

“研修中心”的建设引起了在京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房地产报》以“全国首家物业培训中心在北京建立”为题进行了述评式报道,其中“填补了行业在这方面的空白”、“是物业管理行业管理创新之举”的评论,对研发中心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此外,2006年9月1日的《中国企业报》的标题为:“中国首家物业管理实务培训·研发中心在京成立”;2006年8月24日《北京青年报》的标题为:“中天如日创办‘物业管理实务培训·研发中心’”。北京房地产界业内杂志——《安家》、《楼市》、《北京房地产》等刊物对此也予以热情的关注并作了相关的报道。

“研发中心”交用以来,许多领导和业内人士来此进行了观摩。无论是创新性、功能性还是实用性,在诸方面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确实,研发中心的建立,为中天如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教育立企”的企业发展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企业的培训研修和提高行业的技术含量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研发中心”正式奠基到今天,已近一年半的时间。回顾这并不算长的时间,“研发中心”的策划者、设计者以及建设者们无不魂牵梦萦,感慨系之。后世不忘,前事之师。忠实地记录下这段历史,既可使老者抚今追昔,不愧于世,又可使新者体味创业之艰辛,从而倍加珍惜前人的劳动成果,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和斗志。使行业的科技创新更加活跃,呈现百花盛开、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这就是笔者撰写这段小史的初衷和由来。

一、创意阶段

笔者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教十余年,其中的七至八年在采暖通风实验室工作。当年的实验室也是白手起家,只有几台“文革”前剩下的破仪器而已。一切都要靠白手起家。为此,笔者投入了几乎全部的智慧和精力。也许是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驱动,在资金匮乏、资料缺失、经验不足的条件下,笔者和同事们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建设了包括选修课程在内的全部实验项目和演示实验装置。在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同行的好评和真心的赞誉。甚至连北京工业大学暖通专业开不出的实验课都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完成。当时的自豪感、荣誉感高的很呢。其实,真正对笔者刻骨铭心的是直观、可操作性、对理论验证的实验技术对学生们的学业产生的超乎想像的促进。

自从事物业管理行业以来,大量接触的是对物业硬件管理的实际操作。员工们对设备的运行、各类机具、工具的使用一直是依据“似是而非”的操作使用说明书和老员工对设备、工具、机具一知半解的经验而实施的。说这种状态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毫不过分。看到这种情况,在笔者的头脑中逐渐萌生出一种想法:能不能建一个培训中心,对新员工们进行工具、机具使用的培训?继而又想到:能否用一些图、表的方法向员工讲解系统运行的原理、经常产生的故障以及系统中元件、器件、零件的结构、原理、易损部分的维修方法呢?

可惜的是,当时本人在所供职的公司里官卑职小、人微言轻,这种想法一“上会”,立即就以各种理由被否决。人们更关心的是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客户没有投诉,管理不发生事故,已属不易,操这份闲心管甚用?!本人时任北京发展大厦管理事务所所长,时间大约为九十年代初期。虽然想法未能付诸实施,但建设研修培训中心的最初想法就此萌发。

上天对有心者还是眷顾的。在一次访日活动中,发展大厦的日方合作伙伴——“野村楼房管理”安排了一次该公司“研修中心”的参观。这幢座落于东京都五反田的四层大楼中的两层是一个全功能的实验室,功能非常齐全,其中一些模拟仿真的演示项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觉,令人耳目一新。在楼房管理中所用到的各种灯具、管件、线材也是应有尽有,使人目不暇接。似乎在物业管理业务中所有的一切这里都能看到、摸到。进入这个实验室,立即充满了一种奇幻的感觉,一切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熟悉,既为实验室的创意和匠心感到钦佩,又为这个行业能有如此之高的技术含量感到自豪。心里油然产生了一个美妙的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在自己企业中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研发中心,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啊。

另据该研发中心的负责人介绍,应聘到“野村楼房管理”公司的人员不管学历如何、经历如何,必须要经过三个月的专门培训,其中有近一半时间是在研发中心度过的。鉴于日本企业多为终身制的雇佣制度,人们普遍会在一个企业从事一个专业工作大半生的时间。于是,笔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经过如此严格有效地训练,再加上长期工作实践的经验,这批从事专业楼房管理的人员水平之精湛是可想而知的。而这种经验我们为何不能借鉴呢?

遗憾的是,不论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成熟度,不论是国民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识水平,也不论是计划经济思维的遗风尚在,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都不可能拿出一定的空间、相当充裕的费用以及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员来开展这项工作。因此,这个构想在笔者的脑海中萦绕了数年而久久未能实现。但它却像一棵楔子一样楔在了脑海中的礁盘上,波击不移、浪打不动。

苍天不负有心人。时间转瞬到了2003年,笔者供职的企业从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日合资企业脱胎到了完全市场经济下的民营企业。并且在企业成立之初就承接了“佳汇中心”的物业综合管理。在这里,我遇到了老上级、老朋友曹希贤先生。他不仅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能人。他的睿智、才华和远见卓识令所有与他相识的人都感到钦佩。在2006年3月某一天的一次闲谈中,我偶然提到了建设“研发中心”的想法,却立即引起了他的兴趣。在简单陈述了大致的构想蓝图,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创意中的巨大科技和品牌潜力,当即表示了支持和提供帮助的态度。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剩下的事情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说明我的同仁,并使他们理解这个创意蕴含着的深远意义了。

“五代餐厅”座落于工体南口,是一家专营港式火锅的餐厅。也是2006年三月下旬的一天,距与曹希贤谈话大约相隔一、两天。我和时任业务指导本部部长的侯智龙、人力资源部部长的温宝云坐在靠窗的一张桌子上。我记得当时喝的是啤酒。三人一面喝酒一面听我说明建设“研修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将对公司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想象,他们二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实际的场景,而只是朦胧地觉得这件事至少不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坏事。而他们热情的态度和充满憧憬的目光却使我的信心大增。因为我相信,他们的态度代表了公司有志于企业发展的大多数人,因此,这件事一定能办成。

翌日,我立即找到时任佳汇中心管理事务所所长的关波,向他陈述了昨天类似的想法,不出所料,马上得到了他积极地反应。并且提出了建设“研发中心”的可行参考位置。经反复勘查,确认佳汇中心B座地下室三层人防某侧角处是最可行的位置。在取得了作为开发商总经理曹希贤先生的同意后,“研发中心”的建设一步跨入了实施阶段。至此,标志着“创意阶段”的结束。曙光开始在地平上升起,虽然距目标地还是迷惘的、坎坷的,但笔者相信,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了。

二、规划设计阶段

显然,“研发中心”的建设绝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有一个缜密、有序、按部就班的庞大计划来支持和指导。否则就会杂乱无章、欲速不达,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

根据这个思路,“研发中心”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们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工程命名

建设“研发中心”是一个庞杂烦琐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员多、专业多、相关关系多。因此,必须要先统一意志,使参与者作到目标明确,从理性上建立高度。此时,适逢中国田径运动员刘翔打破100米栏的世界记录,举国沸腾,人人弹冠相庆。受此启发,在征得关波、侯智龙等人的同意后,将“研发中心”的建设及一系列配套工作统一命名为“超越工程”。意为敢于创新、超越自我,站在行业前列之意。此外,笔者又拓得刘翔跨越栏杆一刹那的照片剪影,作为该项工程的标志性元素。工程命名至此得以完成。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中心  物业管理论文物业管理 - 物业管理论文

《培训研究发展中心建设史略》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