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专题 》 开发商: 万科 金地 碧桂园 雅居乐 招商 恒大 融创 新城 首开 复地 金科 万达 绿城 融侨 金辉 荣盛 合景泰富 中海 首创 华侨城 绿地 合生 中铁 海尔 保利 宝龙 龙湖 沿海 华润 合正 金融街 星河湾 世茂房 中粮 朗诗 富力 苏宁环球 远洋 卓越房 中航 中信 华远 星河 代理商: 世联 伟业 亚豪 天启开启 天地行 中广信 易居 同致行 中原 德思勤 高策 大家 怡高 思源 尺度 同策 合富 世家 策源 新聚仁 金网络 阿特金斯 新景祥 新联康 嘉联 华燕 中房信 广告商: 风火 红鹤 蓝色 黑弧奥美 青铜骑士 博思堂 相互 及时 尚美佳 世纪 优点 主观 和声 同路 万有 策达 BOB尽致 博加 商业公司: 戴德 豪斯 仲量 汉博 麦肯锡 世邦 波士顿 埃森哲 高力 高纬 德勤 森拓普 翰威特 普华 美世 达沃斯 九州 绿维 华夏

当前位置:房产社房地产知识建筑工程建筑施工浅议如何成就工程投标管理 正文

浅议如何成就工程投标管理

时间:02-01 17:50:15 浏览:6323来源:http://www.fangchanshe.com  建筑施工

  国内流行的“市场目标转移至现场目标实现”的投标理念,对于初次涉足海外工程的企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针对战略、市场、品牌、管理等等考量,项目投标与决策是一个很复杂的阶段。但是项目投标与项目经营是整体运营的两个阶段,其工作的重点是不一样的,项目投标偏重于市场,而项目履约则偏重于现场。由于竞争的激烈与建筑业的微利,我们往往将上一阶段的目标转移到下一阶段完成,也就是讲,把市场目标转移至现场目标实现。这个做法当然是错的,不符合整体运营观的全周期(阶段)效益理念,但又是极其无奈的。国内的一些工程,由于合同条件及履行的市场松散,以及非规范体制、短期政策支撑以及传统大客户的良好关系,在工程获取阶段,不需要考虑太多的运营因素,经常看到投标造价与运营造价有极其惊人的变化。但是,国际工程极其严格的合同限制,并处于陌生的运营环境之下,我们不但没有政策支撑,也没有良好的市场关系,甚至受到各种名目繁多的歧视和排挤,市场目标不可能大部分转移至现场目标。以非洲某国项目为例,根据目前的结算进程,不算新增和变更部分,实际结算金额与合同签署金额之差距不足2%,这和国内项目形成鲜明之对比,也佐证了整体运营观的基本观点。那就是只有在工程的各个阶段、各个专业、各个区域都实现一定的效益,才能实现项目运营的最大收益。市场目标转移至现场目标实现,通常的做法有两个,一个是二次经营,一个是现场索赔。

  转移给二次经营,其空间有多大?

  国内的流行做法是把市场目标转移至现场目标实现,具体做法就是二次经营。二次经营,从严格的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上讲,它是个伪命题,一切都在合同框架下经营,哪里还有“二次经营”呢?

  当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上海的工程我们用江苏的材料做,优化施工的顺序以减少机械人工的使用,优化工艺和单体设计增加局部工程量,但是,如果在材料、施工、设计都确定的条件下呢?在材料、施工、设计的惯例和标准,都是你不熟悉的条件下呢?所谓的二次经营还有多少空间?

  二次经营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对建筑业行业及其市场非常熟悉,各种执行条件极其便捷,对于业主和履约各方我们也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建议权。以非洲某国项目为例,设计是数家欧洲公司,施工主要方案在谈合同时已经确定,建筑材料要经过层层审核,海运周期为2~3个月,履约环境为西南非的某国,现场执行标准为DIN,合同条件为FIDIC加总包企业规范,工作语言为英语,面对这一切,全部弄懂已经十分困难,想要从中“二次经营”多少,是非常不现实的。

  所以,个人认为流行的二次经营理念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一个初次涉足海外工程的企业来说不应该太过看重。作为海外工程的新人,我们应该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和研究海外市场的规律,放低姿态从零开始,先把本事学到身上,谋后而动。

  转移给工程索赔,其空间有多大?

  很多教科书都把工程索赔奉为海外工程的赚钱的金科玉律,千篇一律地讲着从施工、材料、机械、工期、质量等等方面去索赔,但现实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子,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海外工程的规范和惯例,都是欧美日等企业建立的,中国企业还处于执行规则的阶段。我们对于这些规则,还处于学习、研究和认证的阶段,还是“小学生”。二是海外工程的先导、专家和管理机构,也集中在欧美日等企业,不但其直接投资的项目,就算亚非拉等国投资的项目,也是聘请成熟的国际工程管理机构进行授权管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工程经验,更缺乏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还处于比较被动的阶段,就像中国队踢德国队一样,防守比进攻更关键,反索赔比索赔更重要。三是海外工程发展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从单纯的合同短期暴利模式,发展为战略合作与长久共赢的阶段。过多的非理性的索赔,必然造成合作关系破裂,不利于企业长久经营效益的实现。四是随着海外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风险模型和评估数据的不断精细和精确化使用,使得工程计划和工程实施的契合度越来越高,索赔的空间越来越小。

  例如,我们在非洲某国项目上,截至目前约存在800多万的索赔,其过程都是极其艰难的。第一次大规模索赔是石方,当时各方还不熟悉,对于合同条件和计算规则还没有弄懂,我们一次获得了300万的索赔收益。但是,这一次之后的索赔就极其艰难了,每一次索赔发生,都需要各方现场测量、审核和认证,我们发了近200张索赔单据,历时一年半,从几十欧元到几千欧元的争取,投入大量的经营力量,才获取了四、五百万的收益。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在有些方面的索赔项目上,双方的关系剑拔弩张,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从这些数据上说,海外工程索赔不像教科书里写的一样神乎其神,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经验和能力,不能够作为创造效益的主要手段。对于现场索赔,正确的态度是,我们要勇敢去做,该争取的一定要敢于争取,但是在现阶段,不能够作为主要的效益手段,更不能在投标阶段过分奢望和幻想。

  务必重视投标考察阶段的工作国际工程的投标考察工作非常重要,但由于成本昂贵,手续繁杂,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际工程考察的项目有很多,比如材料、法律、雨季、税费、劳工、交通、安全、外汇等等问题,都要一一调查清楚,但其难度也非常大,需要很多的精力和资金。非洲某国项目投标阶段的现场考察一共去了2次,由于考察不充分或者没有引起重视等原因,很多地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材料的采购问题。材料价格考察时倒摸了一摸,但是材料采购的条件、付款等问题没有考察清楚。那边的材料供应对于没有信用额度的新建企业来说,都是现钱现货,这对于项目部初期的资金周转形成了巨大的困难。

  现场地质的问题。项目所在地属于丘陵地貌,周围都是小山,高差大,土方平衡据统计有10万方土。土质含岩石居多(据统计有20%、1.5万方石头),非大型的挖机是挖不动的,破碎镐使用数量非常大,对机械的损伤也很大,所以对土方机械是有特殊要求的。

  物流的进场问题。那边的海关办事效率低下,很多施工机械和材料堆在码头上,无法放行。比如,2008年3月份开始打混凝土,结果混凝土搅拌站的设备还没有完全到场,项目部使用人力加吊车往水泥罐里加注混凝土,拖延了施工进度也增加了施工成本。

  务必重视项目投标策划工作,重点加强项目模拟履约策划投标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商务标,一是技术标,二者应该是互为基础和参照,但事实上二者是严重割裂的。商务报价的核心是当期市场价,而技术方案的核心是重大技术方案,商务标说不清楚技术方案是否可行,技术标说不清楚成本是否划算。

  那么,导致商务标和技术标割裂的原因是什么?个人认为,是没有以项目履约为蓝本,整体考虑项目运营问题,也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投标策划。

  我们现在对项目的策划工作,都是放在合同签署以后才实行,其逻辑本末倒置。投标之后的策划叫履约策划,其工作性质和重点应该是优化,而不是策划,投标策划(或者叫模拟履约策划)才是真正的全面的策划。所以,一定要重视和实质地开展投标策划工作,把以往履约策划的关键和主体内容提前到投标策划阶段上来,在沙盘上反复演算,以求做到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完美统一。

  比如劳工置换的问题。从来没见过国内哪个标书写过劳动力置换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对现场施工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关键工种的置换或轮换,是要影响工期和质量的。国内为什么不考虑这个问题呢?因为国内的劳动力,大多数处于分包商的监控之下,不属于现场管理职责范围,而且数量众多、置换便捷,不需要考虑时间和经济成本。但是,在劳动力资源匮乏、置换周期长、经济支出大的条件下,劳动力置换已经不仅仅是成本消耗,而是关系到运营风险的问题。非洲某国项目置换一个劳工历时至少2个月,花费至少2万元人民币,正常(疾病、伤残等)和非正常(罢工等)的置换率,据不完全统计,土建为8%-15%,安装为5%-8%,大家可以算一算要花多少成本。笔者郑重建议国内项目部要重视进行劳工置换的统计工作,为国际工程提供参考。

  再比如汇兑损失的问题。国内项目不存在这个问题,国内项目的标书当然不会写。但对于有跨国业务的公司,这个问题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谈论众多,但至今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至今还位列国际工程的重大风险之一。在长达2年半的履约期间,根据统计,非洲某国工程汇兑损失,欧元—纳元—人民币之间的损失在600万—800万;根据汇率最高峰到最低谷计算,欧元—纳币—人民币所产生的购买力损失最大差值为2000万—2500万,这些数据都很惊人,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找到应对办法。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工程  如何  建筑施工建筑工程 - 建筑施工

《浅议如何成就工程投标管理》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