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专题 》 开发商: 万科 金地 碧桂园 雅居乐 招商 恒大 融创 新城 首开 复地 金科 万达 绿城 融侨 金辉 荣盛 合景泰富 中海 首创 华侨城 绿地 合生 中铁 海尔 保利 宝龙 龙湖 沿海 华润 合正 金融街 星河湾 世茂房 中粮 朗诗 富力 苏宁环球 远洋 卓越房 中航 中信 华远 星河 代理商: 世联 伟业 亚豪 天启开启 天地行 中广信 易居 同致行 中原 德思勤 高策 大家 怡高 思源 尺度 同策 合富 世家 策源 新聚仁 金网络 阿特金斯 新景祥 新联康 嘉联 华燕 中房信 广告商: 风火 红鹤 蓝色 黑弧奥美 青铜骑士 博思堂 相互 及时 尚美佳 世纪 优点 主观 和声 同路 万有 策达 BOB尽致 博加 商业公司: 戴德 豪斯 仲量 汉博 麦肯锡 世邦 波士顿 埃森哲 高力 高纬 德勤 森拓普 翰威特 普华 美世 达沃斯 九州 绿维 华夏
时间:02-01 17:50:36 浏览:6525次来源:http://www.fangchanshe.com 建筑施工
摘要: 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人们使用石头、木材、水泥;人们用它造成住宅、宫殿;这就是营建,创造性在积极活动着。 但,突然间,你打动了我的心,你对我行善,我高兴了,我说:这真美。这就是建筑。艺术就在这里。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
关键词: 建筑设计 手法
1.在跋涉中迷失
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人们使用石头、木材、水泥;人们用它造成住宅、宫殿;这就是营建,创造性在积极活动着。
但,突然间,你打动了我的心,你对我行善,我高兴了,我说:这真美。这就是建筑。艺术就在这里。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
建筑设计的过程,作为从起点到终点的长途跋涉,需要很多很多。技术、方法、手段……
一个初出茅庐的建筑师,在这个跋涉过程中难以圆满地到达终点,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缺乏上述条件的积累。——这是无法否认的。从建筑设计的起点——问题的发现开始,就需要经验的积累。
然而,一个熟练的职业建筑师,经验积累了足够多,相应的手法也积累得足够多时,是否就能够圆满的抵达建筑设计的终点呢?
我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现实却有太多的例子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
最常见的情况是,在跋涉中迷失。
迷失于手法的诱惑。
2.钢索
此岸与彼岸之间,只有一条钢索。
为了顺利地到达彼岸,你苦练走钢索的技巧。
经过多年的苦练,你终于能够自如地行走于钢索。你得意于你的绝技。于是你向周围的人们炫耀,你沉醉于他们的掌声和鲜花。
一时,你成为了一位光彩夺目的明星。
现在你可以轻松地跨过钢索到达彼岸了。但,你已经忘记了你原初的目标。任由两岸间的那条钢索在寂寞中锈迹斑斑。
手法,就是走钢索的技巧。没有它,你无法继续前行。然而,它会诱惑你停留于此地,不再前行。
走吧。
跨过钢索,彼岸的路,仍然很长。
3.疲于追赶
昨天,流行过断山花、欧陆风。今天,正在流行着飘板、斜柱、表皮……
沉醉于手法者,一生都在疲于追赶。
因为他们的作品有娴熟的技巧,但却没有更本质、更底层的东西。如同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却缺乏底蕴的美女,随着韶华的逐渐逝去,不得不用昂贵的时尚化妆品来掩盖每天都在增加的皱纹。
诚然,我们也不能无视时尚。如欧陆风的流行,是公众对建筑细部开始有最粗浅的认识时的产物。我们无法用欧陆风流行之前那些缺乏细部的、粗糙的伪“现代主义”作为打击欧陆风的武器,因为那看起来像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对年轻女孩没有来由的仇视。
然而,这些流行如果仅仅是手法、是衣服的话。我们将无法阻止它们一天天地走远、消失。甚至更悲惨的,成为笑柄。
4.手法。方法。境界
当一个建筑的设计手法不再被采用,但其代表的独特的设计方法仍然延续的话,那个建筑会成为经典。
因为方法不仅仅是一个流行的表象,而是更进一步地提供了扎根于特定时代的解决方案。
而当一个建筑的手法和方法都不再被采用,但建筑本身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的时候,那个建筑会成为不朽。
因为它们达到了建筑设计的终点,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艺术评论家丹纳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
…… 莎士比亚,初看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迹,从别个星球上来的陨石,但在他的周围,我们发见十来个优秀的剧作家,如韦白斯忒,福特,……都用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思想感情写作。他们的戏剧的特征和莎士比亚的特征一样;你们可以看到同样暴烈与可怕的人物,同样的凶杀和离奇的结局,同样突如其来和放纵的情欲,同样混乱,奇特,过火而又辉煌的文体,同样对田野与风景抱着诗意浓郁的感情,同样写一般敏感而爱情深厚的妇女。……到了今日,他们同时代的大宗师的荣名似乎把他们湮没了;但要了解那位大师,仍然需要把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周围,因为他只是其中最高的一根枝条,只是这个艺术家庭中最显赫的一个代表。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
可是,虽然使用着同样的手法和方法,那些剧作家已经不再被人们提起了,只有莎士比亚的作品还在被人阅读者、体味着。
比起那些剧作家,莎士比亚只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
直指人心的境界。
5.错位
2000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少一些美学,多一些伦理》。
而中国建筑的互联网上曾经有过《建筑学与道德》的话题。而话题的参与者大都用冷嘲热讽外加满腹牢骚对这个话题一笔带过。
而谈起建筑设计,“手法就是一切”、“建筑就是形式的美加功能的顺”这些肤浅、似是而非的论点却大有市场。
有人说这代表着一种错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国际建筑界开始思考“少一些美学”时,中国的,作为一个群体的建筑师们,能够达到熟练运用“手法”、达到“形式的美”、“功能的顺”的人却仍然不多。“美学”似乎还是中国建筑师作为整体来说没有突破的一个环节。
这种错位带来了追赶上的偏差。很多人从来自中国现状的立场,断章取义地从原版书籍上去寻找库哈斯、霍尔或努维尔等人的“手法”。
于是,流行的建筑风格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拼贴建筑”。在建筑表现水准的掩盖下可能会令人惊讶,但如果成为一种真实,却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手法只是工具,绝对不是一切。
“伦理”作为西文的翻译,似乎难以被贴切的理解。但可以肯定,“伦理”更多地与策略、方法相关,或者说,是在策略、方法之上的更本质的“立场”。而“美学”却总是与手法相联系。
6.种树
五年前,我写过一篇随笔,题目是《果树与筐》:
有一个筐,里面装的苹果个个又大又圆。一棵果树,上面结了很多非常好吃的果子,但却偶尔有几个果子非常瘦小,苦涩。卖筐的人当众吆喝:“这个筐比果树好多了!你看,树上有不好吃的果子,我的筐里却一个没有!”
这个故事当然很可笑,然而,作为中国建筑师的我们,是否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呢?
我们欢呼过现代主义,却没有人着眼现代主义的果树,只是把现代主义的果子放在我们的筐里。果核偶有发芽,也不被重视的任其自生自灭。
我们争论过后现代主义,争论过解构主义。但,支持者认为他们能够被放入我们的筐中,反对者认为他们与我们的筐不能相容。仍然没有人注意果树。
对比、协调、比例、尺度……这些最基本的构图原理竟然变成了我们包容一切的筐。
后来,有人说了:“学人家的,人家不买账。”于是,我们转向了自己的传统。然而,向传统中寻找营养,是寻找果树、果苗呢,还是寻找新果子放入包容一切的筐?
一棵果树需要栽种、嫁接、调理,可能会中途死掉。相比之下,采摘果子放入筐中容易多了。但——
为了有我们自己的果子,种树吧!
相对于“美学”和当代西方的错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简单的调整为从“伦理”,从立场、策略、方法上“追赶时代的潮流”?
当然不是。
但我们也许会利用、借鉴这些策略和方法,找到属于我们本土的建筑的问题,并相应的求解出扎根于此地的解决方案。
写到这里,我们的讨论回到了开篇时说的,建筑设计的起点:提出问题。
然而,在手法的诱惑下,这一步常常被忽略了。
7.走出手法之后
走出手法,并不是完全拒绝手法。而是拒绝炫耀手法的诱惑,恢复手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的地位。
本文关键字:建筑设计 建筑施工,建筑工程 - 建筑施工